電影 -《禮儀師之奏鳴曲》
人生的啟思
很久沒有走進戲院了......
大概因為在家觀看 DVD 比較「自在」吧! 所以筆者近年的確很少走進此道「漆黑」的空間;當然也曾經自問為何不再?是不是因為害怕在黑暗中再發現人生的遺憾?可能吧...... 戲院對我來說,實在有太多的記憶,還有那些沉殿在記憶裡的人...... 但此刻這些過去已經不重要了。處身這樣一個「冷漠」的城市,早已知道何等艱難的時刻也總要靠自己「捱」過去,這個地方沒有太多人會留戀過去的人和事,只要學 懂的是在適當時候放低一些個人「尊嚴」,那麼生活可能會容易過一點。但人生實在有太多未知,最難預計的是一旦遇到最失落無助的事情,應該如何面對? 但生命的「奇妙」就是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為何會在某時某刻遇到某些人和事。但最有「意思」的是,只要肯嘗試和克服一些困難,生命就可能在某一刻產生更「精彩」的變化,甚至是一個新「開始」...... 這正是本人於上週觀看的這套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所感悟的。
電影與生活的距離拉近了,卻......
這次有機會和幾位同事再走進戲院的經驗,使我重新感動,因為能夠觀看一齣具誠意和啓發意味的電影是很「安慰」的感覺,更是動人且深刻的,而筆者當時更有一種很想將每一個喜歡的情節也書寫下來的衝動,當然最終不成,事實在那樣漆黑的環境中應該寫不了什麼。如此沒法記下頃刻感受的確有一點無奈......但我沒有放棄,且在完場後立即購買了一張電影原聲專輯,及後發現是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的作品,心情當然更輕奮,因為他在宮其駿的電影音樂一向是筆者的喜好;所以原本只希望可以從音樂中尋回《禮》當中的電影回憶,突然增添了一些意外的驚喜。如此種種外......其實在觀賞電影的過程已很喜歡當中的電影配樂,大提琴 (Cello) 的 演奏調子總給人淒美的感覺,配合日本傳統殯葬儀式的莊嚴與專注氣氛,讓觀眾更能體會到日本人對這件「人生大事」的尊重;故事當中可能有一些已「美化」了的 想像和嚮往,但無可否定的是,死亡作為一個生命結束的同時也正表示了 這個生命的「真正意義」已成然,遺留給身邊的人是一種值得紀念和延續的意義。儘管電 影裡述說的是一種「靜化」了的死亡思維,但這般「專業」對待亡者的「納棺師」和處理葬禮儀式者,已漸漸因各種「資本主義」,「社會機制」和「規範專業化」的因素而不再復見,省略及 "Standardize"了的表面功夫已成為現今的處事模式,傳統儀式於今天的城市進行,也許已演變成一些使人齷齪不安的「工廠化」儀式,而影片中描述納棺儀式安排於亡者家中進行的情境,在今時今日,根本是難以想像和接受的......,在這「冰泠」的都市生活,大概沒有太多人會察覺,當「傳統」文化不再,也正代表了「人情味」已漸漸消失。
樂曲裡的電影片段
一部電影配合優美的音樂真的可以觸動人心,而每個人物的故事也因此而成為一首首娓娓動人的樂曲...... 。但動人心弦的又豈止是這些樂章 ! 筆者認為其中一幕最真摯的描述是來自 Soundtrack 裡其中一首以圓舞曲 (Gui Dance) 帶動的片段......;輕鬆的節奏流露了每個生命 (包括「生者」與「亡者」) 與戲中的主角 (納棺師) 的溝通和交流;一段段道盡人世生命的「來來往往」及喜或悲的時刻,有的「哭笑難辨」,有的「笑對生死」......, 過程中筆者體悟到何謂「快樂」和「悲哀」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的離世可以「感化」其他的人對生命的重新「體悟」,並有所釋懷,那應該就是死亡最深層的意義。 筆者於電影中最大的收獲是學會如何「面對人生」;大概就是讓自己於開心的時候盡情地「笑」,但在悲傷之時,也能盡情地「哭」!

在反覆細聽 Soundtrack 之時,的確可尋回不少深刻卻已模糊了的片段...... 。且發現每首樂曲裡的故事也何其動人。當中另一幕戲也是筆者很喜歡的,那就是描述男主角拉奏“Ave Maria”聖誕樂曲給他身邊的社長和同事聆聽的情景,不但看到他們如何在音樂中感動,在音樂中回想起自己的故事,包含無奈也有感慨。那刻使人不得不相信音樂的感染力 是何等偉大。
關於這部電影......
「死亡」最美麗的一刻就是能讓至親至愛的人陪伴在身旁,一同全心全意享受那一刻的安靜......。
從死亡的儀式中使生命得到的「安慰」和「諒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那管是喜還是悲! 至少還有那對生命的堅持......。
生者能夠與亡者真心和解的一刻,是最可貴的一刻。
「死亡」包含面對、接納、放低、重拾、認清、逃避、發現、了解和喜悅......。
經歷了死亡的「美麗」,我感受到何謂「徹悟」;當解脫了肩負的重擔, 愈明瞭生命的可貴。
擁有生命,不是擁有一份受尊重的高尚職業,而是找到生命的「可為」。
依循生命..... 。讓生命尋找那一份自由......。

生與死
戲中的主角在失落於生命不知何為的日子裡,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最終還是要死,為什麼逆流掙扎,這麼「辛苦」 為什麼 ?”
在魚兒向上游的一幕,筆者認為這情景與西藏“Mandala”的「美麗」及「消失」同出一徹......,都是一種生命的過程。 (其實是來自 Mr. Ho 在課堂中的啟發。)
另有一幕是如此......
“死亡 (當火化了...... ) 就是通往另一道生命之門 (重生) 的開始......" (那是一個對生命有所徹悟的想法。)
“Departure” 的定義
1) The act of leaving. (離開)
2) A starting out, as on a trip or a new course of action. (出發, 起程)

此外......
感動的是賦予及保留生存時擁有的快樂和美麗,而一條「小小的圍巾」也可為「亡者」保留一份記憶,是在世時可延續的美麗記憶 。
戲外的沈思
音樂感染的力量,可能是細述故事其中一個重要關鍵,但要使觀眾有所共鳴。作為一位普通的人,音樂可能就只是一些音符,但它無意與有意間不斷帶動着人的情緒,無形而超脫的思考也因此而生,那一份自然的感情引動,彷彿是與生俱來的,從未刻意學習卻可以身心感動......。
從日本傳承的納棺祭禮中,我真徹感受到何謂對生命及身體的「尊重」, 如此,當一切心思意念也從亡者開始「出發」,那流露出來的,莊嚴與尊敬必定是「發自內心」的,儘管是帶着笑臉又何仿 ? 大概這就是「處之泰然」及「超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