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7, 2009

被生活「操控」還是為生命「著色」?

Assignment 3

演出節目:《人間煙火》
劇團: 「新域劇團」
編導: 潘惠森
文章標題: 被生活「操控」還是為生命「著色」?

內容:

論「戲」之始
因為觀賞過「新域劇團」於2009年3月的製作,由潘惠森先生編導的《人間煙火》的緣故,而產生了以下的聯想......

呈現出來的生存處境
戲劇故事主要圍繞着一班生活在香港的人,當中以一位二十五歲的年青人為故事的起點,藉着發生在他身邊的人和事,述說生命如何在當中「活」出存在意義。而觀衆在劇中會看到人生的一些無奈,但透過閱讀這羣平凡普通人的故事,又會對人邊的事物產生更深刻的體會和思考空間。

舞台配置
普遍地,以生活題材為創作靈感的「寫實戲劇」應該最能予以大衆接受和理解,而相對其他「實驗性」和「抽象」的表演形式,這種寫實性應該比較更加能讓觀衆投入 當中的故事。但本人在觀看這齣《人間煙火》的時候,就被一些界乎「寫實」與「抽象」的氣氛和意像迷惑着;從舞台空間的配置和燈光效果,便很容易產生一種不 安的感覺,應該是一種空洞又近乎蒼涼的混雜感覺。安排這樣的舞台裝置和空間設計可能是企圖以此强調在城市生活那種「疏離感」 (Alienation),但對於配合及反照現實世界和環境的真實感,我個人認為是不足的,每場戲的場景轉合也略嫌混亂。至於那些多媒體(Multi- media)影像裝置,更是全劇最突兀的一部分;本人當然明白這絕對是為了配合現代舞台演釋的重要一環,但筆者始終不太欣賞;面對「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的拼貼式 (Collage)文化,可能這是無可避免的製作形式,但若果能夠有距離的使用,也不失是一種當代媒體文化的體現。

戲劇創作的深層意義
從理解故事中那些虛構和真實的人物關係當中,觀衆看到的,是编劇家對於創作和生活變化可能性的探索,也反影着他對社會處境最透徹的一些觀察。雖然未必每位演 員也能達至編導最理想的表演模式和演釋,但當中的互動性已足可傳達作者對生存在當下故事的角式狀態的關注。以這齣擁有清楚的人物性格,而故事結構也明顯的 劇目,大概也不是太難接受和理解。

正當思考《人間煙火》這個劇本的創作過程時,已漸漸明白一個具時代精神 (Zeitgeist) 的戲劇的重要性,不單可以透視編劇對身邊事物的敏感度,也可以表現他對當中那個時代的社會關注有多深。「劇場」既可帶領觀衆進入別人的故事,更可引發他們 對自身故事的關注。這是一種關於戲劇的特別意義,透過個人投入的想像,使戲裡的角色與觀衆距離拉近,大概這也是一種「個人化」 (Personalized) 的經驗,是自身的「確認」過程。在這類表現生命重疊着的可能性,觀衆大可細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如再以一些遼闊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題材,「戲」便不再是虛構,一定是以「人本主義」(Humanitarianism) 去演釋這羣基層的生活模態。

對生命的感覺
舞台呈現出來的意象都是與生活密不可分嗎?究竟在既定的人物、故事和空間裡怎樣才能使台下的觀衆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經驗?是腦際的飄蕩?還是那突然而來對生活 的反省?每齣戲最觸動人心的不是什麼特製的「感動」情節,而是各人(包括演員與觀衆)也能夠在有限且黑暗的空間裡從參與有所發現,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真實, 那管是微不足蹈的工作,還是龐大機構裡的一員,如果可以認真,苦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至少那當中的參與已代表我們對生命的投入;在思考中悠然使我想起 《人》劇的一段戲,是一段描述一些現今香港以收集舊報紙為生的長者們,怎樣不辭勞苦,每天早上呆站在地鐵站幾個鐘頭,目的是等待那些從車站出閘的乘客,將 閱讀過的報紙遞交給他們,(當中以《都市日報》和《頭條新聞》為主),藉此微薄的報酬找一些生活的出路。現實是就算經濟何等發達的城市,都總有一些人為了 生存而奔波不休,在此等地方生活的人,大概已習慣了這種生活環境,什麼艱難也漸漸無動於衷,如斯的活着,是對生命的妥協嗎?


反覆思量的結果......
對於要呈交的第三份功課,我曾經感到一片茫然...... 數天前那些有意觸及的「生活題材」,彷彿一掃而空,是疲累的身體「作遂」?抑或是身體與心靈未能配合一致?對那一刻曾經關心的事情為何突然毫不在意?就這 樣將原來生命裡流轉過的記憶輕易忘掉嗎?任由那些未及細心觀察的生活故事「消聲匿跡」嗎?是不是平凡的生命就沒有可記下來的歲月?又或者我根本從未認真地 仔細想過那些片段的種種?那些曾經與我擦身而過又互相重叠的生命,為何總在未有清楚印象之時已「溜走一空」?經歷千廻百轉的人生路,我決定再停下來回顧生 命裡有那些片段曾經被我「刻意模糊化」,甚至偷偷抹掉了...... 唯希望在細數那些人、事、物對我生命的影響過程中,可以弄清楚自己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裡?

一些未完的夢
早上,經過一整夜的睡眠和休息,還以為自己可以將那份生活的「疲累感」一掃而空,繼而再重新思索和俚行生活的一切。豈料滿以為爭取早點睡覺以求達至「精神喚 醒」的狀態的想法,然而對於我這個人是不能「湊效」的,大概因為平日的工作實在有太多「未完成」的夢,所以晚上睡眠時也不由自主地讓腦袋轉過不停,以不斷 「造夢」延續日間未能達至的「夢想」。於是身體和精神也繼續「自我折磨」...... 這種種無形的壓力,大概來自生活裡所要面對的「沮喪」和「不安」吧!

呆在這個「汚煙瘴氣」的都市,大概只有「活」在這兒的人才感受到那種 「沉重」吧!當我們這些「城市人」還以為自己可以忍受種種生活壓力的時候,可能已不知不覺間進入了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為了生存,我們很可能過着一些 我們不喜歡的生活,每天要對着一些滿口謊言的「假面孔」,又或者幹一些「專業」的「機械化」工作...... 而更可悲的是那樣的生活根本不是我們想追求的,於是日復日,年復年讓自己「平白」走在同一條人生軌跡上。但問題是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如此下去?當生命很可能 在一瞬間消失,而我們為什麼還不及時找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究竟還在等待什麼呢?

生活精采嗎?
關於「生活」這個有關文化的大題目,實在有太多東西值得談論,甚至不知道應該從何說起...... 家庭、社會、人際關係、朋友、家人、理想、工作...... 那就由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開始談吧;先由一份「工作」開始。在今天這個城市生活,如果沒有一份所謂「正當」或「專業」的工作,是否還可以「活得精采和自 在」?究竟「工作」對一個人的生活有多重要?是享受?還是折磨?像我這樣一個普通的「打工一族」,浮沉於社會數年,已足以「體無完膚」;但最諷刺及難以相 信的工作重擔竟不是每天要「加班」那樣簡單,而是要面對那些「千奇百怪」的人面,什麽人性尊嚴往往被「生活條件」這件「大事」弄得苦不堪言。因為要生活質 素好一點而很可能要遭受「言語侮辱」,又因為想生活好一點而要做一些職務以外的工作,即使極不願意...... (以下就是一個關於這類「工作場景」的真實的例子: 包括強迫設計師們整天站在零售店內當Sales,還要學習Sales的「笑臉迎人」及「粗聲大氣」;而辨公室的行政經理級別更要在店内等待那些Sales 安排工作,例如: 「摺衫」;當然那位年薪超過千萬元的行政總財(CEO)也不甘示弱,「活生生」的站在收銀櫃台最「當眼處」表演為顧客「服務」的包裝貨品「真人 Show」;諸如此類刻意做作的「戲」也不過是藉着表揚他的「輸尊降貴」,同時又以「行動」警告其他職員(包括設計師、經理、文員、茶水工人、會計部、行 政人員)都需要陪伴他做「大戲」;工作在如此這般充滿「壓制」的管理下,一位普通的「打工仔」若要繼續「幹」那份工,就不能反抗,只有默默接受。) 過去,如斯「荒謬」的工作情景我已「参與」了不少,但為了生活,又可以怎樣?那段因為生活要犧牲尊嚴,硬着頭皮做「應聲蟲」的日子,的確不好受;所以到了 今天終於可以「自由」一點,為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決定,是一種幸福吧!但社會上還有多少人可以擁抱這些自由?

一如「奴隸」的工作模式在今 天的香港實屬普遍,一衆「上班族」每天繼續為了生活而營營役役,把自己的生命當作「活祭品」,任由時間洗掉人生的年華,由經濟主導的社會玩弄着,墮落於 「消費生活」的陷阱裡,由他人控制着各人支持生命的意志。面對那殘缺不堪的自我,有誰還願意堅持這份對生命的尊重,不再由別人牽着走......

選擇向「前」、還是向「後」走?
這齣《人間煙火》,隱含很多不能言喻的「沉重」,而劇中人物所要面對的生活壓力、理想、掙扎等等處境,正代表着豐富生命的「複雜」和「可貴」...... 當人要面對某種抉擇和改變的時刻;關鍵只在於他們對自己的「位置」 (Positioning) 有多了解。整體來說,這齣戲是不容易接受的;但故事和人物的設計是不錯的,筆者認為觀看此劇是一種「發現」,一種對生活有所要求的「發現」。

(向生命的「祭台」進發,讓「出賣」自我靈魂的日子迷糊地過去吧 !)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Dear Almaz,

Really enjoy this sharing!
You're really going underneath the phenomenon on stage.

I guess the play did invite you to explore some issues in your daily life, which I did not attampt after watching it. So your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are enlightening to me!

cheers! Vero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