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 of Genius, Rene Magritte
這四齣戲劇與我有何關係?
從不斷自我「解剖」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
有趣的是每當進一步了解多一些,也同時發現自己和身邊的事物「拉近」了一些;對於我來說,這經歷絕對是「美麗」的,但同時無奈的是, 那最「醜惡」的世界也逐一「浮現」出來;大概這是一種生命平衡的方向,但我還是不太肯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當 漸漸地發現自己與其他城市生活的人一樣,慣常經歷生活裡每一幕的情景時,對待身邊事物的態度也開始模糊不清,於是那長期保持的「冷眼」狀態,成為我的生活 態度,慣於以台下觀衆的距離,觀看身邊的事物,活活地當一個「旁觀者」。但我不想繼續這種冷漠的城市「洗禮」,我想那視而不見的生活方向不是唯一的出路 吧!徊在這個都市的「標準」生活模式不,我實在受不下去了,此刻只希望能「精彩」一點的走下去,不再「疏離」地活一輩子。在這段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劇場空間成為一個可以讓我自由「開發」的新天地。於是今年,我又重回往日那些日子,不斷「進出」劇場......不斷「看戲」,然後再「看戲」,企圖在黑暗的空間中找回一些失落已久的。
不知從那時開始,我總相信可以在「戲」裡再找到一些東西,是一些我很想「尋回」的東西...... 但究竟那是什麼?在我依然很困惑的時刻,也曾經懷疑自己走了「歪路」,懷疑自己只想藉着研究戲劇文化「逃避」什麽似的。直至我決定再從頭細心思索最近觀看的幾套劇塲演出,我漸漸多了一些頭緒,那本來極度「混亂」的思維也開始清晰了點;但有趣又難以想像和預料的是,這種個人的「認知」過程,竟然是從「閱讀」及「觀看」別人的故事中開始......於 是這幾塲「戲」,驟然成為了一個自我「觀照」的好機會;這個名叫「劇場」的地方,好像代表了「生命體」是如何生生不息地延續着!而我一直不斷思考這個問 題,劇場與我的生活有多少關係?為什麼當身邊大多數人也選擇簡單及輕鬆的過生活,而自己卻辛苦地思考人生?經歷生活的深層意義是什麽?一種不一樣堅持值得 可喜嗎?這些問題使我想起觀看潘惠森先生的《人間煙火》時的一些體驗;劇中的一些人物,不斷被生活折騰得死去活來,但還有一些人可以積極的活下去,當中我 看到何謂有意義的人生;而當一個人為了工作被迫害至透不過氣,還有出路嗎?於是在劇中我又看到一種「自我」的信念。有某人因為生活的理由便要繼續忍受「侮 辱」,還讓自己這樣「胡亂」活下去嗎?那一刻我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劇中每一個人也不斷在生命裡「掙扎」着,重復又重復。人生在面對現實最「殘酷」的時 刻,如何選擇?是「 接受」嗎 ? 看來人生最難接受的其實是一些「過去」,一些已存在, 然而未能接受的「過去」;可以面對「過去」的一切,才可以往前走......這是我在劇中「接收」到的種種......(觀劇後,在手寫的筆記中,其實還 有很多感想已記錄下來,但暫時未能整理。)

回想過去, 自己在生命裡也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在「心結」尚未放開的歲月裡, 曾經以為永遠無法解決,於是不斷沉醉於痛苦中,白白浪費了一些時光...... 甚至曾經以為生命已到盡頭,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那種絕望的境況有如另一齣最近看過改篇自廿世紀「疏離主義」代表作家卡夫卡 (Franz Kafka) 的戲劇故事《變形記》 (Metamorphosis);在故事裡我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還有生活在我身邊的人......我發現很多生命的「重叠」,是「動人」的;我也看 到當人面對「空洞」時的失落感覺,戲裡我感到的寂寞「沈重地」包圍生命的「悲哀」,還有找不到出路的無助 心情。一切也被作者描述成極致的盡頭;生命看似十分無助吧!但我有另一種看法,儘管真實的生命就如劇中的主角所遇到一般的「荒誕」,忽然變成一隻大爬蟲般 可怕,而人性的本質和利益的關係一次又一次不斷發生;那何不就接受這就是「人生」?在困難中還有生存的空間還算可喜吧!這陣子我很明白在這個世界能夠擁有 生命是一種恩賜,可能未必是最快樂的,但可以每天活下去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刻我認識的戲劇,應該就是對「真實」的一種「提醒」吧!當現實生活如此「虛空」,戲劇尚有這種真實的意義,已經不錯了 ! 它帶給人面對自己的好機會,在漆黑的劇塲裡,觀衆大可以暫時忘記生活的折磨,在別人的故事和黑暗的空間中找一個讓自己思想流轉的機會。這又使我想起另一齣「香港話劇團」的戲劇演出,是由賴聲川編導的《水中之書》。最初單從這個戲名我是有一些想像和期望的,但在觀後,卻有點失望,我打算容後再談為什麼會感到 「失望」......此刻我反而有興趣談故事想帶出的中心思想,關於「快樂」是什麽這個主題。思考這個問題其實一點也不容易?而對於一般香港人來說,可能 認為有錢有地位是最快 樂。而我的答案卻很簡單,可以尋回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迷路,才是最「快樂」......但怎樣才能維持這種感覺?如果人可以做到, 那一個劇團又如何明確看清自我的方向?

觀看《水中之書》的演出後,我不得不代表「香港話劇團」的觀衆提出一些問題,曾經我也是「香」的長 期捧場客,但我的疑問是為什麼經歷多年,最近再進塲觀 看, 何以沒有明顯的差別?我委實有點害怕......為什麽還是當年那一類戲和演出形式?為什麽今天的觀眾依舊被那預設的喜與悲「玩弄」着,這可怕的情形有如 法國社會學批評家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於《神話學》(Mythologies) 的一些批判和論述;他描述關於某些呈現照片的方式,如何被攝影師技巧性地構建,於是觀看者被「剝奪」了判斷能力,在別人「預設」的情形下,作出被控制式的 情緒和反應,這個過程就有如同視之為「死物」一般處理,但作為「有血有肉」的觀衆,我絕對不喜歡當被控制何時該笑,何時該哭的傀儡和機器,尤其我們本是懂 得思考和判斷的人,為什麽還要甘於愚蠢地接受這套模式?對於這一回觀劇的經驗,我着實是有點失望,不單從演員的規律化演出,到故事編排的刻意性,也有一種 回到過去的感覺,是熟悉的但太久遠了,關於這次演出, 我感到有點害怕,加上目睹現塲慣常的觀衆群......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麽「香港話劇團」那「舊」有的一套依然存在的真相。究竞今天香港的劇界,有什麽問 題?
不幸的是, 在觀看另一齣「中英劇團」的製作《搶奪芳心喜自由》時,我再次看到作為今天香港劇場觀眾的「無助感」,甚至感到有一些「噁心」......全因為在劇中那 些不倫不類的廣東歌詞「礙事」吧!還是因為「港式」翻譯劇就是這樣?簡直不能接受!一句「Comedy Tonight」,就可以掩飾那些低水準的作品嗎?這是我對這齣劇唯一最深切的疑問?雖然表面上這是一齣「喜劇」,但我卻很不安! 因為我遺憾地看到它那一些「悲劇」的成分......

其他關於劇場的想像......
我想「劇場」所呈現的並不是眼前的真實,對於某些人是「詩意」,於我卻是「幻想」的世界,也是一個「感受」自身的空間。不論在生活塲景或處身黑暗的劇場 裡,每個人對生命的記憶也不斷處於游離的狀態,穿梭和流轉於「過去」和「存在」的一刻。演員於舞台上的表演是「內在」和「私人」的感受;劇場空間絕對是一 種對外在世界反思的「平台」。
而這四齣戲劇帶給我無盡的「文化」反思...... 包括人與人、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還有空間與存在的關係......
觀看「前」與觀看「後」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戲劇在預設和後設的想像中其實是豐富多變的,但對我來說依舊是一種想像,對生活的想像,在還有可變空間的狀况 下,若果到達沒有存在的餘地,戲劇便不再有意義了,那會像卡夫卡《變形記》筆下的人物那樣極端無助......所以我認為劇場絕對是人民生活的一個「避難所」,是超越生命的「幻想樂園」,相比「狄士尼樂園」(Disneyland) 的「虛假」快樂,戲劇對於生命的意義,應該更多。但是現實的生活太疲累了, 使人們甘於放棄這種思想和生活的自由,受制於某種「快樂」的枷鎖,生生世世就這樣「虛空」地活下去。